驿动轨迹:台中火车站的古往今来(下)

作者: 朱书汉, 宋德熹
2016年10月前第二代台中车站样貌。(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89
【字号】    
   标签: tags: , , ,

续前文

开通:纵贯线通车到台中火车站改建

明治41年(1908年)迎来了第一代火车站启用后重要的一年,基隆到高雄长达250哩的纵贯线铁路终于完成了最艰难的路段:丰原到台中的铁路接轨并通车。台湾总督府更为此成立了“全通式委员会”,由当年的铁道部长长谷川谨介担任委员长,于同年10月24日在台中公园举行“纵贯铁道全通式”。

通车典礼选在台中举行,除了庆祝全线通车外,全通式委员会还邀请了闲院宫载仁亲王共襄盛举,前后更发出将近2,000张的邀请函给日本国内外的政商名流,也借此机会将台中公园重新整建一番,兴建了不少公共设施,湖心亭便是其一。

遥想当年闲院宫载仁亲王亲至台中参加典礼时,沿路观赏这座建设未满二十年的城市,整齐有致的棋盘式街道,一座新兴城市洋溢着无限的新奇与展望,台中这座由日本政府首次规划建设而成的都市,到了明治41年(1908年)时已然发展蓬勃。

不过,若是我们仔细观察台中市中区的街道,便会发现道路并未与铁道平行或垂直,两者形成的夹角还会使部分地区成为角地,这究竟是何原因?原来日本当局在规划台中市区时,找来巴尔顿(W. K. Burton)与滨野弥四郎至台中进行调查,提出台中市市街规划报告,其所勾勒出的台中市规划蓝图不将街道与铁路互为平行或垂直,而是改采整体街廓向西偏斜45度角。此种设计理念乃是出于巴尔顿依照寒带国家的日照需求,希望藉由日光照射达到消毒街道、增强环境卫生等功能,同时避免如鼠疫、疟疾等流行疾病。

而随着台中旧城区都市的发展,车站的输运能力也逐渐有了加强的必要性,再加上简易型的小车站已不敷使用,因此台中火车站便顺势拥有了一次全新的蜕变,拆除后改建的第二代车站──即俗称“台中旧火车站”,便在大正5年(1916年)开始动工。是年6月19日《台湾日日新报》提到,第二代火车站的建筑经费定为八万元,建坪约为第一代火车站的四倍,同时也营造并改建了仓库与附属建筑。

第二代台中火车站的主体建筑于大正6年(1917年)完工,来自铁道工务科的设计乃是一座由砖砌与木构造混合的火车站。火车站外观是以红砖砖砌搭配灰白色洗石子边条,整体格局宛如一张大头照,车站的中央则设有钟塔,两旁平垂延伸至屋顶,呈现典型的辰野式建筑风格,标志出诸多当代建筑技术及美学文化的结晶。

此外,火车站的屋顶是采用石片砌成,富含耐久性等优点。进一步细观火车站的钟塔与屋墙上的古典式风格雕刻纹饰,便能发现台湾水果是创作的题材,属于西洋建筑的古典式风格所蕴含的台湾特色表现;至于周围诸多的浮雕纹路与装饰,使用的正是从日本传入的“开模印花”技术。

这种台湾工匠称为“番仔花”的技术,乃是将复杂的柱头花饰由多片模具印制后组装完成,在制作过程中必须预先埋放铁丝或木板做成骨架以利水泥固定成形,因而又发展出“开模洗石”的工法,被视为洗石子标准化和量化的过程,可以事先大量生产零件,再于工地组装以缩短工期。

除了砖砌墙面外,许多地方如灰白色的带状边条,便是以洗石子工法装饰墙面,这种洗石子工法就被称为“平面洗石”。施工前先将小碎石及水泥混合后,粉刷与均匀涂抹在墙面上,待水泥略干后,再用喷雾器将水泥未干的表面洗净清除,这样墙面便会露出小石粒,具有模仿天然岩石表面的效果。

另外,台中旧火车站大型的拱门形跨距结构设计使得梁柱相对地减少,不仅能让站内动线畅通,也得以挑高内部空间,促进空气流通与采光良好。而台中旧火车站的正面开间数为八,背面开间数为六,似是故意避免窗对窗,由此足见当时设计者心思的细致周密。又如廊道旁的铁制栏杆也非焊接,使用的是铸造工法,虽然结构复杂却朴实,绝非一般路边焊接的栏杆足以比拟,整体车站可说是厚实却不笨重,简明而又雅致。

再说到月台,采用的是侧式与岛式各一。侧式月台又称岸式月台,优点是若周边环境许可,则无须更动现有轨道即可扩建月台;而岛式月台的优势在于总宽度较侧式月台为小,因此相关设备(例如升降机、电动扶梯等等)只需购置一组,可降低投资及营运成本且易于监控。

巍然屹立的台中火车站兴建一年多便告完工,大正6年(1917年)11月6日举行落成仪式,《台湾日日新报》在典礼前一天便开始宣传报导,据报当日约有500位官员与仕绅参加,并有烟火施放与歌舞表演,还在位于台中第二市场附近一家当时的顶级餐厅富贵亭设宴庆贺,可谓盛况空前。

到了大正9年(1920年),台中也已更改了行政区划分,从原本的台中厅与南投厅改为台中州,辖域为今台中市、彰化县、南投县。在台湾总督府实施台湾市制后,便成立了台中市,自此台中火车站也开始为往来台中市的旅客提供服务!(节录完)

──节录自《驿动轨迹:台中火车站的古往今来》/远景出版社/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驿动轨迹:台中火车站的古往今来》 商品条码,ISBN:9789860537550
(《驿动轨迹:台中火车站的古往今来》/远景出版社 提供)

内容简介

位于台湾中部的台中火车站,日日旅客川流,人声杂沓。人群里对话喧腾,步伐紧凑,火车来了又走,去又复返,流动的是时间是人是火车,唯一矗立百年沉默不语的只有这座火车站。本书开篇首站来到日治时期,当时台中满城欢庆迎接第一代简易型木构造车站的到来。第二站抵达战后,因乘载需求而增建车站设施蜕变为第二代火车站的新面貌。第三站我们看见历经九二一地震与SARS的严厉考验后,以铁路高架化面世的第三代火车站。驶过三代火车站,火车继续开往中南线铁路、手押台车的怀旧路线,同时回顾铁道周围的旧宿舍等建筑。火车不断向前,当人们回望台中火车站,将会看见何种身影与记忆?百年台中火车站的追寻之旅,邀你同行。

作者简介

朱书汉

时为国立中兴大学历史所硕士生,因有感于台中中区的没落,以及中区在文化与城市行销上的弱势,因此积极记录与行销台中市中区的故事,也撰写与编排如《大墩报》、《手绘小京都》等地方刊物。此外开设名为“写作中区”的粉丝专页,定期报导台中及台湾中部地区人文历史,欢迎关注的朋友按赞追踪。

宋德熹

本名宋德喜,台东县成功镇人,台大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兴大学历史系教授、教授会理事主席,曾任中国唐代学会理事长、兴大总务长、创产学院代理院长、历史系主任。专长为历史文创、经营谋略、诗文创作、社区营造。曾获兴大服务杰出奖、建教合作绩优奖、特别贡献奖、两次国科会大专生专题计划指导有方奖,并以《档案中的校园变迁》荣获第四届国家机关档案管理“金档奖”成果。@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只有浸淫在艺术的创作与收藏、欣赏,才能静观万物,悠游天地,悦己娱人,参赞化育,开拓生命的无尽境界。
  • 台东适合慢活、漫游,天大地广海壮阔、景观多变、汉原客族群加上外国人齐聚,让它的文化凝聚成自己特殊的面相,非常迷人。
  • 日本时代会在一定的季节取特定的木料,这样的取材法可以避免家具的虫害,这些都是老司阜的智慧,可惜这些知识都慢慢消失了。
  • 生长的地方不同,木纹也完全不同,别人可能觉得不起眼的旧木料,在李家父子眼中都是非常珍贵的。
  • 老人已经安息在上帝的怀里,一切荣与枯,欢乐与寂寞,如烟如灰消散。在他人生的尾声里,我们曾经在云端上短暂相遇,他露骨而大胆的对我这样的一个陌生人表白情感,现在想起来,也算是一种天真。
  • 被消费的人物,被消费的人生,被消费的故事,人来到世界上消费大地,自然也要被消费。有人进入历史,有人走出历史,有人继续被消费,然而这也是被怀念的方式。
  • 自然界生物间互相追逐食用,好像是一出设计完好的剧本,虽然残忍,却因此保持某种平衡与和谐。
  • 就如人生里的每一个阶段各有其特色一般,蓝铃花的花开亦是如此。当小小花苞崭露头角时,是修长绿叶最为繁盛之际,随着枝梗上的小花一朵一朵打开时,野地里的野草也以一种比赛的速度,径自发高。
  • 龟甲笠边缘向外下垂的设计,使雨水能够从左、右两旁顺势流下,不会把身体弄湿,十分好用,难怪在早年龟甲笠成为农夫下田插秧除草的最佳农具呢!
  • 每年十二月下旬到第二年一月底之间,是梅山公园梅花怒放时节,满山花海似雪,诗意一篇篇,人行其间,暗香浮动,山风徐拂,落英缤纷,仿佛瑞雪飘落,有如置身于人间仙境,“有花堪赏直须赏,莫待无花空赏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