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按时间顺序 按相关性顺序
位置提示:山西新闻网> 科教文化> 史海钩沉

时间:2007-04-14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进入论坛

据估计,地球上的蝙蝠种类有1000多种,1936年,人们在福州发现了一只十分特别的蝙蝠标本,不仅面目狰狞,还有一双令人恐怖的巨大爪子,弯曲如钩,锋利异常,当时哈佛大学博物馆的馆长艾伦给这种蝙蝠取名“大足鼠耳蝠”,并大胆推测大足鼠耳蝠是一种罕见的会用双爪捕鱼的奇特蝙蝠。令人不解的是:科学家为何会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一向吃昆虫的蝙蝠又怎么可能会吃鱼?那双巨大的爪子上会不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功能呢……

几十年后,中国科学院的年轻动物学博士马杰,在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展开的考察研究,为70年来关于大足鼠耳蝠的所有猜测找到了答案。

大足鼠耳蝠正在捕鱼

搭建临时实验室

大足鼠耳蝠锋利的爪子

艾伦博士研究大足鼠耳蝠

专家为大足鼠耳蝠捕鱼搜集证据

艾伦博士研究大足鼠耳蝠

科学家涉足霞云岭蝙蝠洞

2001年夏天,为了搜寻未知的蝙蝠种群,中国科学院年轻的动物学博士马杰来到了位于华北平原边缘的太行山考察。在这座山脉的北部边沿坐落着北京房山区的霞云岭乡,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动物的神奇传说。就在考察结束的那天,马杰在当地老乡家中,偶然听说了一个神秘的蝙蝠洞,洞中蝙蝠的数目多到了令人恐惧的地步。由于特殊原因当天必须撤离,马杰不得不暂时放弃打算。这年冬天,他终于有机会再次来到霞云岭。严寒的冬季倒是一个好机会,只要找到蝙蝠的冬眠地,就有可能接近它们。

经过一上午的跋涉,中午时分,马杰来到了一座高大的山崖前,一进洞口,一股潮湿而又闷热的气浪扑面而来。他走到洞的第五层时,顺着手电的光束,他忽然看见一只冬眠的蝙蝠出现了,这是一种被称为“马铁菊头蝠”的常见蝙蝠,像花瓣一样的鼻子正是它的标志特征。到了洞第六层,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居然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蝙蝠,名叫“中华鼠耳蝠”。

至此,马杰已在黑暗中摸索了3个多小时,虽然发现了3种不同的蝙蝠,但它们却全都是常见的种类,而且总数只有十来只。

蝙蝠有利爪

马杰没有放弃,继续往洞里走,他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惊人场景:就在七八米高的洞顶,许多蝙蝠正在酣然大睡―――层层叠叠挤成一堆,毛茸茸的令人不寒而栗。它们不仅长着吓人的面孔,浑身上下还充满了诡异的气息,尽管处在冬眠期,这种蝙蝠却有着极其罕见的攻击性。在黑暗中,马杰把它们与先前发现的几种蝙蝠对比时,吃惊地发现:它们的爪子居然比其他蝙蝠足足大出了一倍,它们的脚掌非常小,脚趾粗壮有力,长长的指甲更以不可思议的弧度弯曲着,活像一副锋利的铁钩。

回到北京后,带着所有的数据,马杰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的图书馆。他从一部出自上世纪30年代的哺乳动物专著中看到,1936年,为了调查亚洲野生动物资源,曾为哈佛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艾伦辗转来到了中国福州。一天,一位协助调查的中国教员给他带来了一件奇怪的标本,艾伦发现,这是一只十分特别的蝙蝠,不仅面目狰狞,而且还长着一双令人恐怖的巨大爪子,弯曲如钩,锋利异常,在此之前,艾伦还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蝙蝠结构,为此,他给这种蝙蝠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大足鼠耳蝠”。马杰在北京发现的蝙蝠与70年前艾伦描述的特征一模一样,所以也是大足鼠耳蝠。

但艾伦还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推测:大足鼠耳蝠与普通蝙蝠完全不同,它们不是以昆虫为食,而是一种罕见的会用双爪捕鱼的奇特蝙蝠。蝙蝠怎么会吃鱼呢?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蝙蝠身上的毛发没有丝毫的防水能力,一旦扎入水中,它们肯定会丢掉性命。

要想证实蝙蝠有没有吃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它们的肠胃中去找,看看有没有留下鱼的线索。当艾伦从蝙蝠体内取出黏糊糊的肠道后,发现里面空空荡荡,找不到任何有用的线索。就在这时,蝙蝠的胃中隐约透出了黑色的影子,这会不会是鱼的残留物呢?结果很快检验出来了:胃中的黑色物质,全都是昆虫的残肢,连一丁点鱼的踪迹都没有。

令马杰百思不解的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艾伦仍然坚持自己的推测,认为大足鼠耳蝠可能会吃鱼,他惟一的根据就是它们那形同鱼钩的巨大爪子。

大足鼠耳蝠的排泄物

马杰推测,如果生活在霞云岭地区的大足鼠耳蝠会吃鱼,恐怕只能捕食那些主动跃出水面的小鱼。

第一次考察,马杰在离蝙蝠洞不远的水库边并没有看到鱼群跃出水面的现象。2002年夏天,马杰再次来到了霞云岭。这一次,为了查明水库中究竟生活着哪些鱼类,它们是否会成为大足鼠耳蝠的食物,马杰找来了当地村民一起进行调查。

一种在浅水区捕捉小鱼的特殊渔网,只有重量500克以内的小鱼才能钻进去。第二网捞上来,一种被称为宽鳍纳的小鱼,由于受到惊吓,一直蹦个不停。这种小鱼的体长只有四五厘米,如果大足鼠耳蝠尖利的爪子完全张开,正好可以抓住它们。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种鱼总喜欢主动跃出水面。这是一种北京俗称小白条的鱼儿,平时比较喜欢在水的浅层活动,喜欢往外面跳。这种鱼在水库中的数量相当多,如果大足鼠耳蝠会吃鱼,这里似乎并不缺少可供捕食的鱼群。

于是马杰想出了一个有趣的点子。他连夜上山,为了不伤害蝙蝠的性命,又确保所有样品都来自大足鼠耳蝠,马杰特意赶在蝙蝠外出觅食之后,在洞口架设了一张纤细的大网,希望能捉到觅食归来的蝙蝠。

大网架好之后,马杰惟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凌晨4点,洞口忽然悄无声息地出现了蝙蝠的身影。一只蝙蝠显然没有注意到大网的存在,从它尖利的双爪可以看出,它正是马杰等待的对象―――大足鼠耳蝠。

两小时过后,马杰终于凑足了15只大足鼠耳蝠。第二天上午,当他打开布袋看时,里面的蝙蝠仍然活力十足。就在布袋底层,果然找到了蝙蝠留下的排泄物。

2002年9月,马杰终于找到了大足鼠耳蝠吃鱼的确凿物证:蝙蝠粪便中数量最多的成分就是鱼,还是他在霞云岭水库看到的宽鳍纳。

大足鼠耳蝠敏捷捕鱼

那么,大足鼠耳蝠是如何吃鱼的呢?是自己捕获的?还是像食腐动物那样,以水面上漂浮的死鱼为食?尽管马杰认为,它们很可能会自己捕鱼,但除非亲眼看到,仅靠马杰一人的力量已经远远不够。应马杰之邀,一支摄制小组带着专业的摄影装备,搭车赶赴霞云岭。

2003年10月21日,为了做好高速摄影前的准备工作,摄制组来到了临时搭建的实验室。好在棚子里放养的蝙蝠已有两个月了,据负责照看的老乡说,蝙蝠的活动很正常,似乎已经适应了明亮的灯光环境。

凌晨2点,借助红外摄影机的帮助,他们发现石缝中的蝙蝠迈着奇怪的步子出动了,在第一只蝙蝠的带领下,它们一只接一只地飞了出来……

随着蝙蝠来到水面上,通过现场控制台的放慢速度,大家终于看清了大足鼠耳蝠飞行的所有细节。不久,蝙蝠开始了第二波飞行。从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池里的鱼似乎非常惧怕这些会飞的生物。紧接着,摄制组拍到了蝙蝠入水的画面。初看上去,蝙蝠像是要捕鱼,但仔细看,它们原来是在一边飞行,一边喝水。10分钟后,蝙蝠又来到了水池上方。通过慢放处理,他们终于清楚地看到了大足鼠耳蝠的爪子在水面上溅起的巨大水花。为得到更清楚的画面,他们把摄影机挪到了水池的边缘。

从回放的画面中可以看到,一只蝙蝠的爪子似乎抓着一个东西。凌晨4点,他们终于拍到了渴望已久的画面,这一次,鱼的轮廓很明显,已经足以证实大足鼠耳蝠会用双爪自己捕鱼。一个家伙一次就捞了两条鱼,只是其中的一条侥幸逃脱了。至此,摄制组终于通过无可辩驳的事实,第一次证明了大足鼠耳蝠会用它们尖利的双爪捕鱼的猜想。

通过现场录音分析,马杰还发现,大足鼠耳蝠在飞行中,会发出一连串人耳无法听到的、每秒高达数百次的超声波,这正是它们能在短短几毫秒时间内锁定水面目标的关键所在。从它们诡异的姿势可以看到,它们与依靠视力的猛禽不同,不是向下抓取,而是利用回声定位,展开尖利的爪子,划过水面,捕获猎物。水面任何的细微动静都逃不过它们那灵敏的耳朵。伴随着越来越密的奇特声波,那些冒险接近水面的鱼儿,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大足鼠耳蝠猎杀的目标。

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隐秘世界。清晰的影像不仅让马杰的研究得到了充分肯定,还为70年来人们关于大足鼠耳蝠的所有猜测找到了无可辩驳的答案。

支持媒体/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

(编辑:徐舜)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
热点排行  
呆牛社区
广告  
精彩专题  
新闻热线  
本网热线:0351-4281495
新闻QQ:76762284
手机短信报料:天天有大奖
编辑新闻线索内容发送到
048483112(移动用户) 86863112(联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