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设频道
 
社科院
最新动态 | 理论前沿 | 经济与社会 | 民族与宗教 | 中亚研究 | 新疆历史 | 社科评论 | 专家著述 |
   
我院主页 | 马列所 | 邓研中心 | 经济所 | 民族所 | 历史所 | 宗教所 | 中亚所 | 法学所 | 农发所 | 文学所 | 语言所 | 社会学所
  当前位置: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民族与宗教>> 宗教文献与资料

景教在西域的传播

http://www.xjass.com  2008年06月30日 18:17:11  稿源: 宗教研究所 作者: 李进新

 景教即基督教派别聂斯托里派,是我国对该派的一种称谓。字含有光明广大之意,源自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聂斯托里即该教的创始人。

聂斯托里是叙利亚日尔曼尼西人,大约生于公元380年,卒于451年。曾在安提阿(今土耳其安塔基亚)近郊的隐修院修道,是莫普绥爱城主教狄阿多鲁的学生,后任安提阿城主教,公元428年,被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任命为君士坦丁堡主教。当时,基督教内部对于基督在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中的地位问题,即基督的神性、人性及其两者的关系,圣父与圣子之间的关系及圣母玛利亚等,产生了不同看法,形成互相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耶稣基督为一个位格,神性、人性是一个统一的本位,耶稣兼具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即一位论。该派以亚历山大利亚学派为代表,属于正统的基督教信条观点。另一派反对此说,主张基督二性二位说,认为耶稣具有神性和人性两个位格,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因此玛利亚只能是耶稣之母,而不是上帝之母。此派就是以聂斯托里为代表的安提阿派。

此说提出后,立即遭到了亚历山大里亚派的攻击,双方各执一辞,互不相让。遂于公元431年在以弗所召开公会议,以判决是非。会议在聂斯托里本人缺席的情况下,得到罗马帝国皇帝袒护的亚历山大里亚派获得胜利。二性二位说被判为异端邪说,聂斯托里被判以绝罚(断绝来往)的处分。公元435年,罗马皇帝下令焚其著述,将聂斯托里革职,流放国外(一说为撒哈拉绿洲,又一说为上埃及)。聂斯托里的追随者自成一派,他们在遭到当局镇压的情况下,向东逃亡,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得到了一定的传布,后有大批信徒从叙利亚逃往波斯,受到波斯萨珊王朝国王的宽容和庇护。公元498年,聂斯托里派信徒集会于萨珊王朝首都塞流克亚,宣布独立,与罗马教会断绝一切关系,组成迦尔底教会,该派在波斯得到了较大发展。公元6世纪时,聂斯托里派已传播到了中亚地区,被一部分粟特人和 哒人、突厥人所信奉。在该派总教主撒里巴萨察在位时(公元714728年),撒马尔罕建立了一个大主教区。景教更进一步向新疆和内地发展。

聂斯托里派的教义,除了在基督论的问题上,主张二性二位说,与主流派一位论相对立以外,其它教义教规与礼仪与基督教大体是一致的,经典同基督教各派一样,以27卷的《新约圣经》为根本经典。此外,该派与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既不承认玛利亚为上帝(天主)之母,所以不礼拜圣母。这是希腊正教和天主教攻击该派为邪说的依据。

二、不用偶像,但保留十字架。

三、不承认死后涤罪说,但容许教徒奉祀祖先。

四、反对化体说。但承认圣餐时,耶稣基督实来光临。

五、内部教阶制度为监督制,共分八级,依次为:教务大总管、总教主、主教(司祭)、僧正、副僧正(执事)、助祭、佐祭员、读经师等。自司祭以下五级,可以娶妻。但各地情况并不一样,如在中国的景教总主教都有妻室。此风俗或受波斯祆教的影响,不提倡不娶不嫁的独身主义,允许教士牧师娶妻生子。

六、规定教徒必须留须、削顶,行落发礼,不役使奴婢,不聚财货,济困扶贫。

七、聂斯托里派的斋戒较多,规定也较严格,计有四旬斋,复活节前40日间举行;圣徒斋,自圣灵降临节后第一月耀日,至立夏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圣母迁徙节,在8月间;也里牙斋通告节斋,在325日,天使格白利尔通告圣母玛利亚,耶稣将生,为纪念此日行斋戒;尼尼微斋圣母斋等。

八、行七时礼赞。每日诵经祈祷七次,即昧爽、日出、辰时、午时、日昳、日哺、亥時。较基督教通行的早课、晚课、赞美经多出四时礼拜。

九、茹素,教务大总管不食肉。

十、教务大总管由教会选举产生。

宗教典籍多用叙利亚文写成,同时不禁止希腊文、拉丁文和其它各地方言字的译经。拉丁教会专用拉丁文,希腊教会专用希腊文,中国内地的景教经典译成汉文使用,中亚各地的经典多用叙利亚文、粟特文、叙利亚文拼写的粟特文、波斯文和回鹘等流传。

聂斯托里派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称景教。据陕西周至县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大秦国(指东罗马帝国)主教阿罗本到长安,唐太宗给予优渥的待遇,请阿罗本在皇帝的藏书楼翻译圣经,并经常在内室垂询问道。贞观十二年,太宗下令准其传教,由朝廷资助在长安义宁坊建造波斯寺(后改名大秦寺)一所。唐太宗死后,高宗李治继承太宗宽容的宗教政策,许其自由传教,除长安外,于诸州各置景寺,于是形成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景象,景教在内地的传播达到了鼎盛时期。唐高宗仍尊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保持其景教大总管的地位。武则天称帝后,大力提倡佛教,景教一度受到压制和打击。玄宗在位时,恢复了太宗宽容的宗教政策,曾命其众兄弟到景教寺设立神坛,并修复毁坏的景教建筑,还将高祖、太宗、高宗、睿宗等5位皇帝的画像安置在景教寺内,饰以百匹丝绸。玄宗还曾召集景教教士在兴庆宫修功德,做礼拜。其后,肃宗、代宗以及一些大臣、将领均表示支持与保护景教。景教徒伊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曾起过重要作用,代宗李豫在自己的寿辰颁御馔以光景众。唐武宗李炎即位后,鉴于僧尼耗蠹天下,佛教寺院经济已严重损害了朝廷利益,武宗听从道士赵归真的建议,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禁佛,景教亦被波及,并以邪法不可独存为由,禁止景教传播。景教受此沉重打击,一度绝迹于中原地区。但在唐末至五代北宋时期,我国新疆和西北边远地区,景教的活动仍然十分频繁。公元1314世纪元朝政权建立以后,景教再度传入中原,并向南北各地发展。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景教已在大都(今北京)设置主教座。除大都外,泉州也成为南方的景教中心,扬州、杭州、昆明以及甘肃等地,先后建立了景教堂。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据称景教徒已超过3万人。当时景教徒与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都被称为也里可温

我国发现的景教文献,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外,还有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景教经典《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即《荣归主颂》的唐代汉译本,译自叙利亚文)、《尊经》、《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志玄安乐经》、《序听迷诗所经》、《一神(天)论》、《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等。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景教文献则有《圣咏集》、《圣乔治殉难记》、《福音书》、《巫师的崇拜》以及景教《赞美诗》等。

景教传入新疆地区的时间,因无确凿史料,也只能作出大致的推测,约在公元6世纪中后期至7世纪初。按照西方宗教陆路传入我国的一般规律来看,应当是早于我国内地,而略晚于中亚诸地。传入我国内地的时间,因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可考,因而被确定为公元635年,以阿罗本入长安译经传道为标志。有学者认为:景教之始入我国,必在贞观九年前。贞观九年阿罗本已在政府欢迎下,公然入京觐帝。阿罗本本人未入长安前,其本人或其他景教士必已有逗留于长安之西新疆、甘肃一带者。[1][1]冯承钧说:景教东来,当取途于乌浒河南之大夏,不应北越乌浒远至古之康居今之撒马尔罕。景教徒行程,盖由大夏经行巴达克山、葱岭,而至和阗,遵玄奘之归途而至长安。玄奘西域记瞿萨旦那,仅证佛教书迹,于唐书之祆神,沙州图经之康国人,皆略而不言,吾人不能谓于阗独信佛教,不奉火祆,不接景众也。[2][2]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当时粟特人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一支商业民族。他们在沟通商业和传播文化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将景教教义及其文化习俗引入新疆的就是粟特人。早于景教传入新疆地区的祆教及其教义礼俗,也是由粟特人经中亚传入新疆,再传入内地的。高昌地区(吐鲁番)曾出土有叙利亚文、粟特文、中世纪波斯人和回鹘文的景教典籍文献。有些文献被认为可能是6世纪中期的字体,则可说明景教在传入唐朝以前,就已流行于高昌,并在那时已翻译成粟特语或已用这种语言撰述之经典。[3][3]

景教传入新疆各地以后,不象佛教和后来传入的伊斯兰教那样得到了当地统治者的推崇和扶植而获得迅速的发展;也与景教在内地得到唐太宗的支持: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4][4],而一时形成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局面不同,景教主要是在民间流传,而且并未离开粟特人活动的范畴,即丝路上的商业文化点区。信奉者多为粟特人、叙利亚人、波斯人和少数当地人。当时佛教已为西域各地统治者所推崇,疏勒、于阗、龟兹、鄯善、高昌等地都盛行着佛教。景教徒,还有祆教徒都是和佛教徒杂居相处的。

唐会昌十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禁佛毁寺的同时,景教也遭禁绝,在内地几乎绝迹。但唐朝皇帝的禁佛的御旨对于西域并没产生影响,西域各地的宗教环境仍然很宽松。内地的景教徒遂向西域求发展。同时,伊斯兰教也于8世纪以后大规模传入中亚地区,对该地景教形成巨大压力,也迫使中亚地区的景教徒向天山南北发展。于是,景教在新疆地区获得了一个发展空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宋元时期达到了它的全盛。

高昌地区是景教的一个传播中心。在高昌故地的考古发掘曾发现有景教寺院遗址,出土有景教文献。在吐鲁番的葡萄沟景教寺址里发现不少叙利亚文、波斯文、粟特文和回鹘文书写的经典和文献,如用叙利亚文和波斯文书写的《圣咏集》,公元910世纪用粟特文和回鹘文书写的《圣乔治殉难记》、《福音书》和1112世纪回鹘文的《巫师的崇拜》,以及景教赞美诗等等。赞美诗是专供回鹘新婚夫妇婚礼时诵唱的。在一幅比较完整的反映基督教圣枝节的壁画上,几个具有回鹘人面部特征的景教信徒手持棕枝,虔诚地站在一旁,迎接耶稣最后一次进入耶路撒冷。从高昌的景教文献,结合敦煌石窟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外,还有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尊经》、《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志玄安乐经》、《序听迷诗所经》、《一神论》、《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等大量景教经典的发现不难看出,景教在这些地区是十分流行的,不仅经典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而且其教义礼仪也已相当深入人心。景教徒的宗教生活相当丰富多彩,宗教节日、宗教礼仪都得到遵行,其独特的景教文化也得到了保留。高昌地区的景教徒与佛教徒、祆教徒、摩尼教徒等生活在一起。当地统治者虽然推崇佛教,但对其它宗教并不歧视,不加排斥。所以各种宗教能够融洽相处,各行其道。如史籍指出的:景教徒的礼拜堂和佛教徒与摩尼教徒似乎在一起做礼拜的庙宇并立着。[5][5]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必然使各种宗教文化产生互相的交流和影响,这一点,可以从这时期高昌景教壁画的风格明显地受到西域佛教壁画艺术风格的影响得到证明。

景教圣枝节壁画画面左边是一位景教的牧师,身着白色宽大的教袍,头发卷曲,深目高鼻,右手持圣水器,正在祈祷讲经。右边是三位高昌本地人,前面二位为男性,头戴红色高冠,身着翻领对襟长袍,内着紫色连衣裙襦,手中持一棕枝叶,伫立一旁,低头下视,正聚精会神地听牧师讲经。后边一位女性教徒,发型为云头高髻,着紫色对襟长裙,面部白细、丰腴,手中也持一枝棕树叶。

高昌出土的一幅绢画残片上,绘有持十字杖的座像,也为景教绘画。[6][6]在高昌景教寺院东侧一室,发现一壁画上有骑马者,仅剩半面,据认为,骑马者应为基督耶稣。[7][7]

喀什噶尔也是景教的一个中心。12世纪末至14世纪初,喀什噶尔是景教第十九行教区,主教由总主教任命驻节。据记载,1180年喀什噶尔行教区的主教名叫约翰,他是由总主教厄利扎三世任命的。这时的喀什噶尔已是伊斯兰教地区。景教在该地得以传播,是由于西辽和蒙古统治当局对宗教实行兼容并包,保护宗教信仰的结果。因此,西辽至元代,景教已广泛流传于天山南部大部分地区。据许多中外旅行家的见闻,喀什、和阗、莎车、库车、吐鲁番、哈密等地都有景教徒分布。马克波罗看到各地景教徒与穆斯林和偶像派教徒(指佛教徒)同居一城,他们按自己的教规生活,在自己的礼堂做礼拜。[8][8]鲁不鲁克指出:在所有畏吾尔儿人的城市中,都有聂斯脱里派教徒和萨拉森人。并且在朝着波斯方向的萨拉森人的许多城市中,他们也是到处散布着。在上述的卡来克(Cailac,卡来克在今伊梨河以北与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区)城中,景教徒有三个偶像庙,我曾到其中的两个去看了他们的无知愚昧的行为。在第一个庙中,我发现一个人在他的手上刺有一个墨色的小十字,因而我断定他是一个基督教徒,我在这个问题上问他,他回答说他是一个基督教徒。如此我就问他:为什么你们这儿没有十字架与耶稣基督的像?他回答:这不是我们的习惯。至此,我断定他是基督教徒,但由于某些教义的错误,他们已经省掉了这些了。我看到那里有一个代替祭坛的箱子上放置了些灯与祭品,在箱子之后有一个像圣马克尔(Saint Michel)的有翼的神像以及似握手祝福的一些主教的神像。……当我向撒拉逊人询问有关这些人的偶像崇拜的宗教仪式的问题时,这些人被骂了一番。我以为由于经常的争论,那些和基督教徒与撒拉逊人杂居的畏吾儿人,除了信仰一个独一的上帝外,已经没有其他的信仰了。[9][9]他看到与穆斯林杂居相处的景教徒经常因宗教信仰问题互相辩论不休。鲁不鲁克还特别注意到这里的景教徒不置备十字架和耶稣受难像,并认为他们的许多风俗受到穆斯林风俗的影响,如礼拜时洗下身、每星期五举行聚礼并吃肉等等。说明基督教传入东方后,不得不在礼仪习俗上进行变通,以适应当地环境,争取信徒。

景教在天山北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轮台(今乌鲁木齐附近)、阿力麻里(今伊梨霍城县境内)等地都建有景教大教堂,并有自己的主教。元初,道教首领邱处机西行至轮台时,有迭屑头目为迎[10][10],迭屑(tersa)是元代文献对景教徒的称谓。由景教头目出面迎接成吉思汗的这位贵客,足以说明景教在该地的势力和地位绝非一般。景教在西北操突厥语和蒙古语的游牧部落如克烈、乃蛮、汪古、篾儿惕等部中,都有大量信徒。有些部落酋长和上层贵族也信奉该教,使景教在游牧部落中取得了很高的地位。马可波罗称克烈部酋长王罕为长老约翰[11][11]由此而在西方基督教界引起了东方有大量基督教徒等各种传说,天主教会纷纷派出传教士来西域传教。据考古发现,在伊梨地区,七河以及其它游牧人活动的地方,有大量画有十字的元代景教徒墓石和刻石出土,证实了景教在游牧民中间确有一个兴盛时期。

景教在元代的盛传,引出了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景教人物,如夺取了西辽王位的乃蛮部王子屈出律;为蒙古人创制了文字的畏吾儿人塔塔统阿;著名旅行家畏吾儿人拉班·把扫马和马可斯。拉班·把扫马因通晓蒙古语和欧洲语言,曾被蒙古当局委任为出使欧洲各国的大使,并担任过景教的巡察总监,马可斯曾任景教东方教会大总管等职。

14世纪中叶以后,景教在西域整个地区衰落。从1349年新制的景教25个行教区表中可以看出,原列第十九教区的喀什噶尔教区已被删除。说明景教在这个地区已经完全消失。14世纪末,吐鲁番地区已成为达尔·阿勒·伊斯兰(即伊斯兰地区)。当时统治新疆的蒙古察合台后王大力推行伊斯兰教,黑的儿火者汗以圣战的名义武力占领了吐鲁番地区,迫使当地居民改信了伊斯兰教。与此同时,天山南路的其它宗教都已湮没无闻,景教也不见其传。但是,北疆地区除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在游牧民中间同时流行外,景教也并未完全消失。在伊梨地区和靠近吐鲁番的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附近)仍有少数的景教信仰者,他们仍用叙利亚语做祈祷。直到19世纪中期沙俄侵占伊梨时,仍发现该地区有聂斯脱里派信徒三、四百人。沙俄当局企图让他们放弃景教信仰而改信东正教,遭到拒绝。[12][12]但从此以后,再未见到任何有关景教或景教徒的记述和传闻,景教在新疆的传播已成为历史。

在元代中西交通大开的形势下,天主教也传入了新疆。元初,罗马教廷为了向东方传播天主教,不断派遣传教士或使者前往蒙古汗廷,请求传教,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等的支持,在大都等许多地方建立了教堂。新疆伊梨地区也是天主教重点传教之地。时为察合台汗国首府的阿力麻里地当中西交通的要冲,来自欧洲各国的天主教教士多取道阿力麻里往返于东西方。有些天主教徒便留在阿力麻里传播基督教义。这时。天主教在阿力麻里建立了教会,并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在阿力麻里建造了一座十分华丽的大教堂。[13][13]1338年西班牙圣方济各派教士巴斯喀尔从阿力麻里给他的维多利亚城友人的书信中得知,阿力麻里的天主教会是属于契丹总牧师管理区内[14][14]主教李嘉德是法国人,于1338年由教皇班内狄德十二世任命。班内迪德十二世给当时察合台汗国的国王靖克失汗致书,对他保护和优待基督教徒,特别是礼遇教皇派往汗八里的总教主尼古拉斯,表示感谢。同时,还给靖克失汗的大臣致书,言及赐地建教堂等事宜。靖克失汗不久被也孙帖木儿汗所取代,也孙帖木对基督教徒仍然十分优礼。天主教士佛朗西斯治愈了这位汗的肿瘤病,被汗廷请为自己的御医,并以父礼事之。同时还赐诸僧士地及特权,又允许诸人在国中自由传教,更以七岁幼子从诸僧洗礼,取名约翰。天主教徒在阿力麻里倍受宠遇。不久,窝阔台后王阿里苏丹发动政变。杀也孙帖木儿夺取汗位。阿里苏丹信仰伊斯兰教。他强迫国中受洗礼成为天主教徒的人一律改奉伊斯兰教,有违抗者格杀勿论。诸天主教士拒不服从,遂被缚于一绳游街示众,受尽凌辱,最后被斩首。据称,被害的诸教士有主教李嘉德、亚历山大港人佛朗西斯和劳伦斯、西班牙人巴斯喀尔、意大利人雷曼德和彼得、印度人约翰、彼得等十数人,酿成基督教史上一次著名的惨案。据基督教文献记载这一惨案发生在1340年(又一说为1342年)。[15][15]

阿里苏丹在位不久,便被察合台后王合赞汗杀死,宫殿被焚。合赞汗对待基督教徒十分友善。1338年意大利籍天主教士马黎诺里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汗廷,于1341年路经阿力麻里时得知诸教士遇难的消息。他在阿力麻里停留良久,又购地建筑教堂一所,掘井数处,教练唱歌,加洗礼于数人。自由公开宣教[16][16]基督教又恢复了昔日的地位。然而,好景不长,1347年即位的察合台后王秃黑鲁帖木儿汗宣布接受伊斯兰教并在新疆境内强制推行。伊梨地区有16万游牧民信仰了伊斯兰教。在这种形势下,阿力麻里等地的天主教便很快销声匿迹了。至于新疆其它地方有无天主教的流传,因无确凿的史料依据,尚无法确定。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如别失八里以及天山北部的一些城镇和居民点,也应当有天主教的传播。但随着14世纪中叶以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天主教退出了整个新疆地区。


1   2   下一页  

  责编: 董西彩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不代表本网观点)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查看评论
Copyright © xja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疆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未经新疆社科院书面特别授权 请勿转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新ICP备07000761号